1. 首页
  2. 校友工作
  3. 校友文苑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校友文苑

校友文苑丨感恩母校

  • 来源: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 发布者:校友办01
  • 浏览量:

欣闻近期西北政法大学将举办八十五周年校庆,西北政法大学是我和老伴的母校,能够见证母校八十五周年华诞非常荣幸。大学的过往、老师的恩情难以忘怀。


母校培养

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幸运儿。1959年,我考入“西安政法学院”,是西北政法大学以“西安政法学院”为名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当时,西安政法学院设置的专业不仅有法律专业,还有共产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共党史等专业。我从小热爱共产党,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因此填写高考志愿表时,只填写了一个学校“西安政法学院”,一个专业“共产主义理论”。入学不久,共产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又分别分到其他三个专业。我被分到政治经济学专业。设置马克思理论专业,说明当时学校领导政治觉悟高,有远见。认识到搞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要用这种思想武装干部、群众,急需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这是对党和国家的重大贡献。

 

 

▲位于长安南路的西安政法学院

 

期间,虽然遇到困难时期,也没受罪。因为当时大学生的伙食是由国家供给的。每人每月十三块五,远远超过普通群众的生活标准(当时普通群众的生活标准是八元,有的甚至五元)。可见,国家对大学生的重视和关心。

 

当时,学校领导不少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前辈。老师大多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们不仅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有理想,有信仰。四年中,学校领导、授课老师,不仅重视传授知识,更强调教书育人。在校时,我是校团委宣传委员,每逢过节有演出活动,都会到王云校长家去送演出票。有一次,我到他家,他正在为自己缝衣服。我感到惊奇,就问他,“您还会缝衣服?”他笑着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有自己的自耕田,周总理还会纺线呢。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吗。”一句话,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描述得让人心服口服。

 

当年老师授课,不仅在课堂上详细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后还组织同学们就重点问题开展讨论。讨论往往很热烈。同学们之间可以辩论,同学和老师也可以进行争辩,直到把问题搞清楚。

 

我记得毕业分配前,让大家谈志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毕业时,我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用,当时还找领导询问:我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怎么分到西安了?

 

学校经历了一次更名,叫"西安政治经济学院",正好在我毕业后的一月后,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所以,我们的毕业证上印的是“西安政治经济学院"。

 

 

 

 


工作点滴

我们班是老校友中到学校聚会最多的。还有几次全国性的大聚会。每次聚会,只要学校领导知道,都会来探望我们,并与我们畅谈今世缘,共叙师生情。比如贾宇校长、张力书记,就曾多次参加我们的聚会。同学聚会,除了互相回忆学生时代的友情,交流为事业拼搏的感受,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看望恩师,以表感恩之情。有一次聚会,同学们听说任山老师九十岁生日,就派我和田忠新一行四人,专程赶往渭南任老师家,为他祝寿,感谢他对我们的关心和教育。在穆镇汉老师九十岁生日时,西安的部分同学专门为穆老师组织了一次生日聚餐。那天,师生欢聚一堂,唱起生日歌,共祝穆老师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现在,我们都已步入耄耋之年。想当初,工作第一年,工资四十八块五,第二年转正,工资五十八块五,一拿就是十七年。当时,我们的收入,只是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价值,剩余价值全部奉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我和老伴,干了一辈子,没有汽车,没有豪宅,有的只是学校提供的福利房。我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是,我们没有辜负学校领导和恩师的教导,作为有理想、有信仰的人,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感到无上光荣!

 

回忆这一生,虽然风云变幻,困难重重,但我们始终坚守信仰。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希望母校凝心聚力谋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有信仰、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有法治专长的顶尖人才,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王淑荣,系我校1959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