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宋远升的办公室里有许多他喜欢的书籍
每天坚持阅读,是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然而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阅读对我来说却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
由于喜欢读书,小时候的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任何可以读的东西。有时候即使是路边刮来的半张报纸或者别的纸片,我也会捡起来看看,找到感兴趣的地方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小学三年级时,我无意间在家里发现了一本老版的《三国演义》,当时我激动得如获至宝。每次阅读时会小心翼翼地打开,生怕把书弄破了,读完之后也会找个地方好好地保管起来。
这本《三国演义》是用半文言文写的,以我那时的年龄以及在农村接受教育的水平,阅读这样一本书显然有些吃力,尤其是在拗口难懂的半文言文里,有许多字我根本不认识,也没有见过。
对读书的渴望总是能战胜一切困难。每次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我会先读这个字的一半,然后连猜带蒙、连拼带凑,最后竟然也能看懂书中的大部分故事。
由于身边只有这一本课外书,我只能反反复复地读,读的次数多了,很多内容像是刻在了脑子里,有的章节我现在还能背出一部分来。
除了《三国演义》,我还在亲戚家的旱厕里看到了一本清代吴敬梓写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不过这本书并不是拿来读的,而是临时充当了手纸的角色。
在我发现这本书时,已经被消耗掉一小半了。趁着亲戚不注意,我悄悄把书带走了,也算是抢救性发掘,拯救了这本书。
读书的各种趣事,每次回想起来总会历历在目,就像是尘封在记忆里的宝藏,耐人寻味。在过去苍白贫穷的生活中,是读书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也是读书,为我如今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难得的色彩。
ONE读书带来的快乐和烦恼皆有
我真正拥有的第一本书籍是祖父买给我的评书《呼杨合兵》。祖父喜欢听评书,小时候在祖父的熏陶之下,我也一度喜欢起评书来。祖父一直很疼爱我,看到我如此喜欢评书,在家里不富裕的情况下,还是给我买了一本评书读。
但我当时识字不多,只能将书里的段子囫囵吞枣地念给祖父和周围邻居听,大家有时候似懂非懂,倒也听得乐呵,这也让我小有成就感。因此每到暑期,我就往祖父家里跑,跟他一起听评书,给他讲书里的段子。
读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祖父的亲情,而且也让我感受到了至今仍然难忘的友情。
在小学和初中时,我有一个发小。那个发小和我外公同村,他家和我外公家就隔两道院墙。因此一放假,我俩经常会腻在一起玩耍。
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当好友了解到我喜欢读书时,他告诉我他的父亲收藏了一箱古书,可以找他的父亲去借阅。这个消息让我兴奋了好久,终于能够有机会再次读到更多的书了。
如今,我和他仍是挚友。每次回想起这份年少时的友谊,我都觉得如同书籍一般珍贵。
当然,读书带给我的也并不全是快乐的事情。我也曾因为读书,与班里的同学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时常会带一些小说和连环画去学校,与一些有课外书的同学交换着看。
我家经济条件比较差,根本买不起课外书,每次看到同学手里那些五颜六色的书,我心痒难忍。在一次下课时,趁着同学出门,我偷偷把同学的书拿过来,风驰电掣般地翻看了一遍。
同学发现后很生气,对我一番冷嘲热讽,虽然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可那时的我还沉浸在书中的内容里久久不能自拔。
TWO处处可以做书房
少年时代,家中没有一张可以专门用来读书的桌子,更不要说专门的书房了。但我觉得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是真心热爱读书,处处都可以是书房。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有一个流动的“书房”,有时候我还会把这个流动的“书房”移到悬崖边上。
由于痴迷于看书,上学我会捧着书一路看到学校。从我居住的山村走到学校,要经过一片长长的田地,迈过一条长长的石桥,再爬上一个长长的山坡,然后就可以听见上课的铜钟敲响了。
这条路我已经走过无数次,哪个地方有坑、哪个地方路比较平坦,我几乎闭着眼睛都能够准确地找到。因此,每当我在上学的路上经过庄稼长得茂密葳蕤的田地时,从来没有因为看书而迷路,或者是走错方向。
除了在上学的路上读书之外,我还经常跑去老家村里一座山的悬崖上去读书。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读书时光。在天气不冷的早晨,我会到山上西侧悬崖边的一块卧牛石上读书。
当夏日晨曦尚未完全消散,清风在怀,朝霞满面之时,我便开始朗读自己喜欢的古诗。伴随着朗读的声音,还可以看见附近的晨雾渺渺升起,牛羊在远处沿着山路饮水归来。
因为我是村里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当村里人得知我经常上山读书时,还流传起了一个段子,说我读书的这座山可以吸收天地灵气,在这里读书会变得聪明。
其实我从内心里不否认在山上读书会有许多好处。比如在夏秋之日,悬崖下面有一条蜿蜒不绝的河水流向远方。望着这条小河从我脚下穿过,我也仿佛觉得自己的少年之梦被带向了远方。
而在山下河流的一侧,只见村落数个,能看见人形走动,也可以看见做饭的烟火升起,还能看到田间斗笠点点,听到远处车声依稀。远山如黛,远路如带,似梦非梦,似幻非幻,这种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THREE我的一切都是从书中来的
由于家庭贫困,我在初中未读完就辍学了。由于繁重的劳动,我读书的机会少了很多,但是,这并没有熄灭我读书兴趣的火焰。
在1991年前后,当我到吉林省蛟河县奶子山镇的一家煤矿打工时,即使在繁重劳作之余,我也经常会翻看初中的数学和物理书。
不能去上学的日子经常让我感到失落,因此拿起这些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寻找一种心理的安慰,但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封面破烂的书本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有了可以继续上学的机会后,经过短暂的不到半年的初中学习时间,我参加了高中考试。这些书成为我复读时的重要知识储备,让我在辍学几年后经过几个月的复习,考上了山东苍山县一中。之后,我的学习之路也变得顺畅很多,人生也变得不一样起来。
工作之后,相对于上学时期阅读的书籍会略有减少,但是我在艰苦岁月里读过的那些书的精神,已经渗透进我的骨头里,那些书的营养已经融入我的血液中,我也因此而受益终身。
特别是我出版了古词集《卧云先生浮生古词记》后,一些朋友看到我有这样的古诗词功底,都以为我是出自书香门第。然而,我父母加在一起的文化水平最多也只有小学五年级。
实际上,这些传统文化的底子最早来自于我读过的《三国演义》,对我来说这本书就像是启蒙书,把我带入了知识的海洋,也让我对读书有了深深的认知。
在国外留学期间,宋远升(左二)也结识了许多朋友
我现在写了27本书,目前出版了24本,其中包括法律著作18本,文学著作6本。虽然这些书都是成年以后写的,但是这些书的根却扎得很远,可能远到我最初到处找书阅读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可以说,别的东西或许会辜负你,读书却不会。有时静下来想想,我的一切几乎都是从书中来的。真正能拯救一个穷孩子的只有书,真正让我跨过命运汹涌河流的也只有书。
在少年的那些艰难的时光里,即使我有时会饥肠辘辘,但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连环画或者其他杂书,却成为我难得的额外的精神食粮;即使我经常衣衫褴褛,但是,那些书却成为我外在好看的衣裳;即使我由于衣食不足而可能自卑,然而,那些书却让我获得了更多的自信的力量。
读书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享受之一。有书在手,有云在天,有草木在侧,让书中的思想安静喧嚣的城市,安慰浮躁的人生,照亮四野曲折的道路。
书是有生命的,如果你相信书,那么,书就会与你在一起,会与你休戚与共,也可能会帮助你改变命运。
我一直对书怀有深深的感情,特别是对于经典的书籍,我甚至都怀有敬重之心,如同对待一位智慧过人的长者一样。书是前行中的导师,如果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好书可以;如果没有人可以指导你,好书可以。
书是我的拯救者,是书将我从生活的狂潮中打捞出来,让我重新上岸,是书的光芒在暗夜中引导我,如同灯塔一样,从而让我不偏离航道。
我必须感谢书,是书推开了我老家的陈旧的房门,让外面的光亮照进,这不仅让我的眼睛闪光起来,也让我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本文有删减,更多内容请关注《方圆》11月下期杂志)
“《方圆》杂志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检察日报社主办的法治新闻期刊。杂志以法治为观察视角,密切关注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人物、观点、事件,努力开拓新闻视野,传播法治新文化
宋远升,系我校1995级校友。
赵庆菊:《一张校史照片背后的故事》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