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校友工作
  3. 校友文苑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校友文苑

赵庆菊:《一张校史照片背后的故事》补记

  • 来源:校友办
  • 发布者:校友办01
  • 浏览量:

    2020年9月14日《青春都在西北政法》公众号刊登我的《一张校史照片背后的故事》,讲述了校史馆中一张照片的故事,引起校友和研究中国法学教育专家的关注。之后,我又搜集了一些资料,对尚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以飨读者。

 

▲1956年8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民族班班主任阿生福

 

1956年8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民族班参观代表团,并与担任代表团团长的民族班班主任、党支部书记阿生福在怀仁堂亲切交谈,留有集体合影和单独会谈合影照片。后来又在学校档案馆看到谢觉哉、张鼎丞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接见代表团合影。这是西北政法大学历史上的重要高光时刻,也是学校的荣光和永恒纪念。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法学教育事业发展、对研究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养历史有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学校红色校史中可以深刻挖掘的一个很好题材。

 

这幅图片很早就引起了我重视,我一直试图探出究竟。学校档案馆虽然有阿生福的学籍,但我们对他调回新疆后的情况一无所知, 2017年以前,我试图以“阿生福”为关键词在百度、知网、读秀等几个检索平台检索,完全没有一项符合,虽有兴趣研究,因资料不全无奈放下。

 

 

2018年,我又一次无意检索时,在百度上显示有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官学院院长、地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检察长阿地里江·阿不都哈迪尔新闻,“自治区百名优秀维吾尔族政法干警发声亮剑:挺身而出做反恐维稳的坚强战士”(2017年4月20日),其中写到:“我是一名具有33年党龄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我的父亲阿不都哈迪尔·吾买尔,于1956年8月27日作为新疆少数民族青年参观团团长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听我父亲讲在接见中毛主席给我父亲重新起名叫阿生福,意即姓阿一生都幸福,从那以后就改变了父亲的一生。从小父亲就告诫我们,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做社会有用的人。”

 

由此,我发现了宝贵的探究线索,阿生福原名是“阿不都哈迪尔·吾买尔”,再以“阿不都哈迪尔·吾买尔”为关键词检索,就有了很大收获。我查到了有关老人的更多资料。我又以时间点、事件点为检索词检索到《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革命实践活动大事记》等多项新闻中关于这一事件的条目,对接见活动有了完整的了解。

 

我在校档案馆查询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资料时,发现他在学校一直用“阿生福”这个名字,担任过党支部书记,从事教学和少数民族班学员教育管理工作。阿生福老人原名“阿不都哈迪尔·吾买尔”,也有称“阿不都哈迪尔·乌买尔”,1959年回到新疆政法干校后,他主要使用原名,阿生福就不再使用。

 

 

参观代表团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过程

 

参观代表团的组成和目的是什么,因何而起?1956年8月13日,学校组织17个少数民族的87人组成了参观代表团,由阿生福担任团长,该代表团的目的为赴北京、天津参观学习,时间正值学校放暑假期间。代表团到北京后就住在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总校(1954年底,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改名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受北京总校直接领导),在北京期间代表团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时任公安部长罗瑞卿、国务院内务部部长谢觉哉(1951年7月至1956年9月兼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部长、校务委员,一说兼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接见(档案馆存有合影照片,阿生福站后排左一,王陆原站后排右一,照片时间应该是1956年8月代表团在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期间,但档案馆标注为1955年有误)。

 

 

毛泽东主席接见过程1956年8月27日,新华社新闻稿原文:“【新华社北京27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在今天晚间接见了西藏妇女参观团、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参观团和广西省各民族参观团的全体人员。接见的时候,西藏妇女参观团向毛泽东主席等献了哈达。接见的时候在座的,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邓小平、陈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李维汉、陈叔通,主席办公厅主任张经武,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司法部副部长郑绍文,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主席蔡畅,副主席邓颖超,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汪锋、刘春、萨空了、杨静仁。”

 

2009年11月9日天山网登载了阿不都哈迪尔·吾买尔(阿生福)回忆关于接见过程的情况。老人回忆道,在北京,罗瑞卿部长设宴招待了参观团全体成员。罗部长询问大家有什么要求,大家提出希望在北京期间能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代表全体参观团成员说:“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都是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子弟,自从民主政府成立后都翻了身,作了国家的主人,我们的父老乡亲们都非常感谢救星共产党、毛主席。我和学员们有一个共同的最大的愿望:能见到毛主席!”罗瑞卿部长当即表态,说:“我把大家的要求向主席汇报一下,主席有没有时间见,我不敢保证。” 之后的第三天,参观团接到罗部长秘书的电话说,“罗部长汇报了,毛主席答应接见,何时接见,等候通知。”按照有关规定,大家填了表,报到了公安部。

 

在等候的日子里,参观团把参观活动作了重大调整,只在中南海附近参观,如天安门、故宫、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值班室里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在到北京的十三天之后的8月27日晚上六点钟(北京时间)左右,参观团在中央政法干校看电影时,忽然听到了广播里的通知,“新疆少数民族民族参观团,有紧急任务,马上集合!”校长说:“主席办公厅来电话说,毛主席要在中南海接见你们。现在,给你们十分钟时间换装!”中南海派来了两辆大巴车和一辆小轿车,一个姓张的秘书让阿生福坐进了小轿车中,其余人员坐上了大巴车。

 

车队直接开到了中南海怀仁堂大门口停了下来。毛主席办公厅里另一个姓张的同志把阿生福带到了一间办公室。里面已经坐着两个人:一个是西藏妇女参观团团长(西藏妇联主席),一个是广西各族各界参观团团长(广西政府主席)。这时,阿生福才知道,毛主席要首先接见他们三位参观团团长。工作人员问阿生福要不要翻译,阿生福说不要。工作人员作了其它安排后,他们按照西藏、新疆、广西的先后顺序被带着往前走去。

 

大约走了50米,工作人员打开了一个门。正对着门的屋子里坐着的正是毛主席,另外,屋里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贺龙、陈叔通、李维汉、罗瑞卿、杨静仁、蔡畅、邓颖超等许多中央领导同志。在《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详细写了毛泽东主席接见阿生福全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细节

 

1、阿生福名字的由来。

 

经过查阅校史档案资料中学校对老人家1955年2月建立的学籍档案得知,老人家的汉语名字就是阿生福,而非像其他学员一样用维吾尔族名字的汉语称谓。可以肯定的是,本档案为原始档案,非后来补充建立,加之老人家是在民族班第二期,毕业后直接留学校工作,时间在毛泽东主席接见之前,由此可见,阿生福这一名字是老人家为方便在汉语聚集地学习工作给自己起的名字。而非毛泽东主席所起。老人家回忆“阿生福”名字为毛泽东所起,应该是毛泽东主席对他的名字进行了解读:“阿生福,你姓阿一生都要幸福!”

 

2、谁是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参观代表团团长,王陆原老师是不是参观代表团团长?

 

王陆原(1927-1992),陕西省三原县人,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至1948年5月在西北大学数学系学习,毕业后奔赴延安,先后担任延安大学秘书、青年团总支书记。西安解放后,延安大学更名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南迁西安办学,王陆原顺序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务科副科长、科长,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教研室副主任,西北政法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副主任。其中,1955年至1956年中共中央高级党校进修哲学。1962年就被评为陕西省高教局哲学副教授,成为学校复校前仅有的四大副教授之一。1978年复校后王陆原任西北政法学院政治理论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兼任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马列研究会会长,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是陕西省著名的哲学专家。担任学校主要领导期间呕心沥血,为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只是离休不久就不幸去世。学校档案中没有对王陆原是不是代表团团长进行记载,根据同时期马朱炎老师回忆,“因为是放假期间,很多老师都不清楚这件事,那个时候阿生福是代表团团长,王陆原老师正在北京学习,是汉语老师方便沟通交流,是代表团的领队”,和文中提到王陆原“1955年至1956年中共中央高级党校进修哲学”的这段经历得以印证,阿生福是代表团团长、王陆原是代表团领队。

 

由于历史原因,有些重要事件、重要项目、重要人物档案资料收集和归档不甚完整。如,我们在查阅阿生福档案时,发现学校组织民族代表团赴北京天津学习这一重要事项只记录在党委会的记录上(可能是8月正值假期,很多老师对此事没有记忆),学习回来后没有总结补充记录。阿生福学籍档案和民族班学习活动情况的记录书写潦草,很难辨认,有的记录字迹颜色变浅,甚至还存在文字灭失危险。

 

对毕业生的跟踪了解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阿生福调回新疆工作后,多用阿不都哈迪尔.吾买尔维吾尔族名字,阿生福这一名字也因时间久远记忆模糊。阿生福调回新疆,在新疆政法干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年,在自治区人大从事地方立法工作十多年,为新疆地方法治人才培养和自治区法制建设做出了卓越成绩,直到1998年退休。阿生福2011年8月22日逝世,由于历史的原因未能对老人的进行及时的跟踪采访,十分遗憾。

 

西北政法大学从延安走来,立足西北,为祖国的大西北培养了大批像阿生福这样政治思想坚定、理论水平高,肯吃苦耐劳、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是学校红色血脉的传承者、弘扬者。搜集、整理、保存、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是后来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丰富和传递校史文化、办好大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作者赵庆菊,系我校原法律系法律专业1983级2班毕业生,现任职于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史馆)。本文为作者原创,本文图片来自校友或网络。

 

 

来源:青春都在西北政法

编辑:张雨萌

主编:杨晨曦

校对:张可葳

审核: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