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一直做‘老百姓身边的法官’,我很自豪。”8月7日,在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法院陈杨寨人民法庭,用极平静的语气,讲述着他在人民法庭里度过的30年时光。
1995年9月,从西北政法学院毕业的魏斌成为秦都区人民法院基层法庭的一名书记员。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人民法庭”4个字,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鲜明的标注。
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人民法庭是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司法为民的最前线。30年来,从书记员到法官助理,再到副庭长、庭长,魏斌一直在司法为民的最前线。
“这些年,我办了6000多件案子。”魏斌用手拍了拍放在案边的一摞案卷说。在人民法庭,法官办理的很多案子看似是些“鸡毛蒜皮”的纠葛,但无论是征地补偿款分配,还是夫妻间的琐碎争执,都承载着普通民众对公平正义最质朴的期盼。
“案子没有大小之分。因为再‘小’的案子,在当事人心中都是千钧重。”魏斌说,“不能因为案子没办好,就让群众对司法寒了心。”
在基层法庭工作的这些年,魏斌严谨对待每个案件的每一个证据、每一个细节,用群众能够听懂的语言、能够理解的逻辑、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把司法的力度和温度传递到群众的心坎上。
在一起赡养纠纷中,为了化解矛盾背后长达10多年的母子隔阂,魏斌骑着自行车一次次下乡了解情况,蹲在田埂上释法律,坐在炕头明是非,推心置腹讲情理。最终,促使母子达成赡养协议。结案那天,六旬老人连声道谢。
魏斌常说:“审判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为了让每一个案件都能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检验,他坚持“用脚板办案”,在不偏不倚、厘清是非的前提下,努力为纠纷化解找寻既符合法律精神,又贴近社情民意和当地风俗习惯的方案,最大限度满足基层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2013年,魏斌成为陈杨寨人民法庭庭长。
“穿上这身法袍,就必须把群众的烦心事当成自己的心头事来办。”这是魏斌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给陈杨寨人民法庭所有法官立的规矩。
如今在秦都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任职的付强,曾是魏斌的徒弟。“法庭不只是老百姓家门口讲理的地方,更是年轻法官成长历练的地方。”回忆起在陈杨寨人民法庭的时光,付强告诉记者,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魏庭长就像个大家长,关注每个年轻法官的成长,并以身作则,让大家明白,当一名好法官,不仅需要对法律精通,还需要对司法为民的笃定。
打造“专业型”审判团队,探索“多元调解+诉裁”机制,推行“简案速裁、繁案精审”办案模式,依托乡贤构建“多元调解生态圈”……魏斌将自己长期以来的基层工作经验,转换为管理法庭的智慧,让他口中常说的“小法庭也有大作为”有了具象化的呈现。
在魏斌当庭长的这些年,陈杨寨人民法庭案件审结总量和人均办案量均处于咸阳市基层法庭首位,连续几年被秦都区人民法院表彰为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优秀服务型人民法庭、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等荣誉。
法官助理辛旺恒去年刚入职陈杨寨人民法庭,是魏斌的新徒弟。谈起自己职业生涯的首个落脚点,辛旺恒很是自豪,他说:“从全国模范法官推荐人选,到全省办案标兵、个人二等功获得者、全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我们这里简直就是先进聚集地。希望未来有一天,我的名字也能出现在人民法庭的荣誉墙上。”
不久前,魏斌被评为陕西省“2024年度法治人物”。从意气风发到鬓染微霜,魏斌今年已经55岁。他说不知道自己还能在法庭干多久,但他知道,人民法庭里永远不会缺好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