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新闻动态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动态

校友文苑丨我一个学金融的,怎么就去西北政法上学了?

  • 来源: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 发布者:校友办01
  • 浏览量:

 

最近拜读了很多校友写的《我一个……怎么就上了西北政法?》的文章,感触颇多。大家从地域、机缘再到专业各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兜兜转转,最终筑梦西北政法的故事。今天我也索性提笔,以此题记录我选择母校的一段心路历程,以飨读者。

 

一、 阴差阳错的选择:从金融到法律的转折

 

1997 年,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高中毕业。彼时,中国入世谈判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国际金融专业因其广阔的前景成为热门之选。我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首选,一心向往着东北财大,不仅因为其专业实力雄厚,还因为爱看球的我,对甲 A 联赛大连实德队情有独钟,渴望有机会亲临现场一睹风采。遗憾的是,那年高考恰逢大小年,录取分数线飙升至 690 分(那年我们是标准分满分 900 分,我考了 660 分),我与东北财大擦肩而过,最终被二本第一志愿杭州商学院录取,攻读国际金融专业,这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本科期间,我对国际金融专业兴趣平平,高等数学更是让我头疼不已。2001 年,中国成功入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四时,站在择业与继续深造的十字路口,我思量再三,为避开不擅长的高等数学,我将目光投向了法律、文史、传媒等不考数学的领域。

 

大四上半学期,同学们纷纷开始求职,多数同学凭借专业优势顺利进入银行。而我,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毫无头绪。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西安参加省体育馆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在招聘会现场,我意外地收到了广州一家玩具公司——镇泰的 offer。这家公司主要为芭比娃娃代工,当时他们人力资源部急需招聘一名员工,要求应聘者英语流利。我在招聘会现场转了半天毫无收获,便鼓起勇气去尝试。面试官看到我国际金融的专业背景,直言:“我们招聘的是 HR,你这不对口啊。”我却自信地回应:“不懂我可以学,但我英语没问题。”于是,一场全英文的口语交流就此展开,足足持续了半小时,引得众多应聘者围观。经过初面、香格里拉酒店的二面以及终面,我顺利拿到了 offer,月工资高达 4000 元。这得益于杭州商学院国字头专业的培养优势,全体毕业生必须通过英语六级才能拿到毕业证,从入学起就对英语要求严格。而我,更是利用课余时间,在西湖边六公园的英语角练习口语,阅读《中国日报》和《北京周报》,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学弟学妹们,英语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口语,它能为你打开意想不到的机会之门。

 

我的父亲是老三届,因时代原因错失了大学教育的机会。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学考试考取了律师资格,成为一名执业律师。他桌上堆叠的卷宗和开庭时逻辑缜密的辩护词,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底悄然生根发芽,让我对法律产生了兴趣。恰逢国家开始设立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非法律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与我跨界深造的初衷不谋而合。当时,华东、华北的院校分数居高不下,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为考取西部院校的考生提供了优惠政策。于是,我毅然决定回家乡深造,报考西北政法大学。回到母校报名后,我在门口书店购买了各种参考书目。8 月,我冒着酷暑参加了西安交大任汝芬的政治培训。9 月开学后,我便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开始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最终,我以 343 分的成绩,凭借优惠政策中的 5 分加分,压线进入西北政法大学,开启了我人生新的篇章。

 

 

青葱岁月的成长:从考试到跨界的经历

 

在西北政法大学读研期间,面对陌生的法律专业,我努力学习,但司法考试却成了我这辈子难以逾越的坎。研一裸考,成绩惨淡;研二放弃暑假,全力备考,甚至为此搭进了视力,最终成绩 239 分,距离及格线仅一步之遥,欲哭无泪。参加工作后,我又多次尝试,成绩却始终在350到359 分徘徊。看着身边同学陆续拿到执业证,我心中满是不甘。然而,回过头来看,那些挑灯夜战啃书的日子、分析案例的时光以及背记法条的岁月,早已将法律思维融入我的逻辑之中,为我日后从事合同及合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笔杂谈】这辈子有机会你应该干干合规�� 点击阅读)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并非只有课本知识。当时,许多同学选择在西安的民办院校兼职,我却没有随大流选择法律相关的课程,而是凭借英语专长,在白鹿原上的思源学院兼职担任英语老师。每天早晨六点半,校车准时接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才能到达学校。上完一上午的课,我又匆匆返回长安南路,到学校时已近下午一点。简单吃点东西后,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尽管披星戴月,收入微薄,但这段代课经历让我学会了自食其力,独立生活;更让我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在大场面中保持镇定,为日后在工作中主持会议、开展专题培训锻炼了自己。

 

研一期间,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第一届主持人大赛。看到招募广告时,我内心既激动又忐忑。毕竟学校有法制新闻系,与这些专业同学竞争,我毫无优势可言。然而,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报名参赛,挑战自我。从撰写稿件到掌控全场,全靠自己摸索。我模仿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的播音风格,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荣获一等奖。之后,陕西电视台一个节目组向我抛出了橄榄枝,邀请我参加面试。但由于上镜效果一般,且签约后要求繁多,在女友的强烈建议下,我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否则,说不定我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主播了。这便是大学校园的魅力所在,它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与选择。学弟学妹们,只要有机会、有兴趣、有想法,就勇敢去尝试,用我们老陕话说“弄奏完列”,说不定你就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笔者参加第一届主持人大赛现场照片,图为接受陕西电视台采访

 

三、兜兜转转的归途:从西北到华南的跨越

 

临近毕业,由于司法考试未通过,公检法系统及律师行业的大门向我关闭。无奈之下,我只能回到金融领域。在高中同学的邀请下,我南下广州寻找机会。在广州跑马场的招聘会上,我误打误撞地遇见了东莞证券。2004 年正值熊市,我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一无所知,只是记得招聘部门的负责人年纪轻轻,却希望招聘复合型人才。面对众多来自北大、西南政法、华东政法、中国政法等名校的毕业生,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递了简历。没想到,我竟然脱颖而出,顺利入职,重新回到了金融行业。

 

乍一看,我似乎又回到了老本行,但法律专业的学习经历以及在西北政法大学的点滴培养,早已融入我的骨子里。在分析合同条款时,我严谨细致;在处理投诉纠纷时,我逻辑清晰,这些都成了别人眼中的“加分项”。有时,我会想,如果当年司法考试通过了,我的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时候,我明白,在西北政法大学的那些日子,教会我的从来不是“必须走哪条路”,而是“如何在每一条路上都走得扎实”。

 

 

结语:别怕“偏航”,但要用力生长

 

选专业、考证书、找工作,人生总像在做选择题,但很少有“标准答案”。我学金融却读了法律,司法考试失利却没放弃尝试,最后在跨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想告诉学弟学妹们:

 

——别被“专业对口”困住,大学是试错成本最低的地方,多去兼职、参加比赛,哪怕像我一样“不务正业”,也能挖到意想不到的潜力;

 

——考试和证书很重要,但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那些啃过的书、熬过的夜,终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派上用场;

 

——无论什么时间,学习什么,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我从金融到法律再到证券,看似绕了远路,却因为跨领域的积累,让自己成了不可替代的“多面手”。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哪怕暂时“偏航”,只要用力生长,每一步都算数。

 

 

本文作者骆勇,陕西西安人,2001年考入西北政法攻读法律硕士,2004年毕业进入东莞证券,2020年加入中山证券。现任中山证券董事、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