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硕士都是在西北政法大学就读的,长达7年的学习生涯使我对西北政法大学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记忆。早在高考前,我已经听说过“西北政法大学”的名字,因为我亲戚曾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他在跟我交流过程中曾多次提及并一直推荐我报考。但是,当时的我对西北政法大学并没有概念,只知道其坐落于西安,位于西北地区。我家乡是江苏靖江的,主要走动于江浙沪区域,从未去过西北地区,因此,对于西安的认识都是从书本上获悉的。西安在历史课本中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当时想着这地方肯定有很多文物。来到西安之后,发现西安也确实盛产文物。西北政法大学校园里就挖出了“张汤墓”,而张汤正是西汉时间重要的法政人物,如此巧合之事,仿佛是这位千年的古人想在西北政法大学这片沃土上赓续他的法治思想与理念。
2010年,我在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开启大学本科的求学之路。刑事法学院在西北政法大学里被称为“皇家学院”,当时跟其他院的同学介绍自己是刑事法学院的,总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皇家学院”称号的由来好像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高考录取分数会高于其他学院,二是时任校长从事刑法学研究。在刑事法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刑法课程是由校长或院长讲授的,因此,我们可以近距离领略刑事大咖的风采,切身感受刑事大家深邃的思想。
本科期间学习的法律科目众多,学习压力比较繁重,我常常在天平楼AB座走廊间背书学习,AB座之间的走廊至今都烙在我的记忆里。大三下半学期,大约是2013年1月,我跟随大家的脚步,准备参加2013年9月的司法考试。考完司法考试后,我随大流准备考研,当时时间比较紧张,我觉得考外校把握不大,求稳起见还是考本校吧。2013年11月,司法考试成绩出来,当时我紧张得不行,因为之前对过参考答案,发现分数有点不够。不过,参考答辩并不是标准答辩,我顺利得以396分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更让我欣喜的是,考研也成功了,我顺利地考上本校刑事法学院的研究生,给我本科阶段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2014年,我在西北政法大学开启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涯。
与本科阶段不同的是,研究生的学习节奏明显悠闲多了,课程的种类和数量明显锐减,我得以有充足的时间看其他学科的书籍以及加强外语的学习。在研究生这段比较松弛的时光中,我阅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学以及一些脑力训练的书籍,极大地拓宽了眼界,掌握了一些有关思维认知的方法与技巧。此外,每天坚持背200个单词的习惯,也让我比较平庸的外语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进步,并在北校区师大路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参加了英语角,十分有幸与外国友人用纯英语交流。研二上半学期,学校安排学生去实务部门实习,我报了陕西省高院。在高院实习期间,让我切身体会到法院处理案件的具体流程,也在高院法官的带领下去监狱探访了羁押的犯人,使我对司法实务有了更为具象化的认知。研三开始后,在准备毕业论文的同时,我思考着毕业后要去何方,当时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迷茫。在思考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我最终决定考博。考博没有像考研那样顺利,第一次考博我遗憾落选了,但这并没有打消我考博的热情,我在学校对面宾馆租了一间房屋,每天都在房间里刻苦学习,偶尔也去学校参加一下师门的读书会,以缓解孤独寂寞带来的消极和低落的情绪。在我的努力和学校老师的举荐之下,第二次考博终于顺利考上了,我激动得整夜难以入眠。在西北政法大学的正式求学是七年,但我与学校形成的情感羁绊却有实实在在的八年。
十分感谢母校西北政法大学对我培养和帮扶,遥想贾宇校长提出的“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十六字育人理念,这十六字一直激励我不断前行,努力去守护法治的光明。
本文作者孙文杰,2010级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本科,2014级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硕士,2018级吉林大学刑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