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新闻动态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动态

校友风采丨直面“两难”,深圳中院院长谈

  • 来源: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 发布者:校友办01
  • 浏览量:

 

赵菊花,我校法律系1985级本科生校友,现任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兼深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以担当作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

 

关键词:经济活跃 高位运行 人工智能辅助审判 办案良性循环

 

 

问:深圳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市场经济发达、法治需求旺盛,对特区法院而言,在司法审判领域面临哪些新形势新挑战?

 

答: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经济发展快、市场主体众多、市场交易频繁,截至2024年末,全市商事主体超过440万户,商事主体规模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由于经济活跃度高、各类纠纷总量大,深圳法院收案量持续高位运行,压力大、挑战多、责任重。

 

一是案件体量大。2021-2024年,全市法院年均受理各类案件(含诉前化解纠纷)超过71.9万件,法官人均结案由2021年的466件增长到2024年的495件,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56件。今年1-8月,全市法院新收案件57.1万件,同比增长50.8%。法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人案矛盾突出。

 

二是群众司法需求多元旺盛。深圳作为超大城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疑难复杂新类型纠纷不断涌现,法律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特点突出,当事人不仅要求依法公正裁判,还要求高效便捷化解纠纷,这对法院工作提出更大挑战、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一方面在党委领导和党委政法委统筹下,积极推进解纷力量资源整合,推动纠纷前端化解。2019-2024年,全市法院年均诉前化解各类纠纷10.6万件。另一方面,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启用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锚定收结案良性循环目标,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持续抓好实质解纷,不断提升审判质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今年1-8月,全市法院办结案件40.9万件,同比上升20.2%;法官人均结案393件,同比多结69件。

 

以资源整合推动纠纷前端化解

 

关键词:综治中心建设 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 涉众纠纷示范判决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 司法建议

 

 

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面对各类纠纷多、总量大的形势,深圳法院如何凝聚解纷合力,推动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综合治理?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并非所有纠纷都只能通过诉讼渠道实现正义,化解矛盾纠纷也不能只靠法院一家单打独斗。我们在党委领导下,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与相关解纷部门协同联动,整合解纷资源、凝聚解纷合力,最大限度推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一是主动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我们积极参与党委领导的综治中心建设,指导各基层法院出台专项工作方案、指引,通过个案指导、类案培训等形式做实指导调解职责,对相关部门、基层组织或行业调解组织化解的纠纷,全面推行在线司法确认模式,促推发挥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主阵地功能。今年以来,全市基层法院共向综治中心派驻人员44名,实现区级综治中心入驻全覆盖,开展调解培训32场次,指导综治中心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8366件。

 

二是持续强化类型化纠纷多元化解。我们聚焦金融借款、信用卡纠纷前端治理,指导福田、南山法院推动辖区成立并实体化运行商事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平台,引入市场化商事调解,今年1-8月化解商事金融纠纷25966件。聚焦证券期货等涉众纠纷化解,探索“示范判决+专业调解”机制,力求“审理一案、化解一片”。如在某科技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系列案中,通过示范判决,一揽子化解相关纠纷722件,被中国证监会评为2024年度“投资者保护十大典型案例”。聚焦行政争议化解,联合深圳市司法局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引导432件行政争议至行政复议程序先行处理。

 

三是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认真落实深圳市委出台的全国首个地方党委加强人民法院司法建议工作意见,加大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制发力度,关于加强预付式消费监管的司法建议获评2024年度全省法院“十佳司法建议”。指导南山、龙华、宝安等基层法院定期向党委政法委报送专题分析报告等,为党委政府加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以实质解纷满足多元司法需求

 

关键词:一号通办 全链条调解 司法助企 善意文明执行

 

 

问:深圳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维权意识强,深圳法院在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实质解纷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答:实质解纷是新时代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聚焦涉诉矛盾纠纷的解决,将“实质解纷、案结事了”理念贯穿办案全程,努力做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一是做优群众诉求“一号通办”。我们成立全国法院首个群众诉求服务处,建立12368“一号通办”平台,全覆盖设立“律师执业权益保障服务站”“司法助企工作室”,实行市场主体、群众各类诉求和信访投诉统一受理、集约办理、全程监管。今年1-8月,“一号通办”平台受理群众各类诉求87.6万件次,诉求回应率100%,即时解决率90.5%,办理满意率99.86%。群众诉求“一号通办”机制入选全国法院“十大最受欢迎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

 

二是做细裁判尺度统一。累计编撰类案审理指南109个,公开出版16个,不断完善裁判质量标准化体系。探索发改案件预瑕疵评定及处理机制,上线信息化平台,组建案件质量评查专家库,对发改案件实现全覆盖评查,加强评查结果运用。定期编发各业务条线审判通讯、发回重审和改判案件分析,用好用足“法答网”“案例库”,加强业务指导。今年1-8月,全市法院获评全国、全省法院典型案例72个,人民法院案例库入选案例增加到61个。

 

三是做强全链条优先调解。全面开展先行调解,组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调解员”团队,引入特邀调解组织414家、特邀调解员1567人,率先建立“审前、诉中、判后、执前”全生命周期调解机制,今年1-8月成功调解民事纠纷54807件,显著降低了企业和群众解决纠纷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

 

四是做实善意文明执行。深圳民营经济发展活跃,涉企纠纷多,有的双方利益冲突大、平衡难。对此,我们一方面优化涉企财产保全措施,先后出台审慎冻结企业基本账户工作指引、优化解除保全工作流程规定,建立保全必要性审查和影响评估机制,开展规范涉企案件执行、防治违法违规保全等专项行动,最大程度减少保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今年1-8月,共优化保全措施483件,准许保全财产置换131件,释放涉查封财产价值6.94亿元。另一方面,先后开展拖欠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账款清理专项执行行动,快速执行到位97.2亿元。实行简易执行案件快立快执,试行“自行变卖”财产处置模式,成功办结全省首例“带封带押过户”案件,依法快速兑现胜诉权益。适用快执程序执结案件62705件,平均结案周期压缩23天。

 

以党建引领激发队伍内生动力

 

关键词:党建引领 新型审判团队 专业审判 领军人才 揭榜挂帅

 

问:破解“案件总量大”“定分止争难”问题,关键在人。深圳法院在推进内部挖潜,激发干警办案积极性方面有哪些做法?

 

答:破解“两难”,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以打造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梯队为牵引,强党性、提素能、改作风、重激励,为公正高效司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实现司法审判工作提质增效,必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我们积极加强“党建+审判+管理”新型审判团队建设,全覆盖实现党支部建在审判庭、党小组设到审判团队,构建党建工作和审判业务双考核模式,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审判提质增效、促进实质解纷。

 

二是强化素能提升。我们常态化组织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开展强化司法规范化管理专项行动,全面梳理审判执行工作易错易漏事项,编发指引,选派年轻干部到涉诉信访岗位轮岗锻炼,切实提升司法能力作风。实行“集中培训+岗位锻炼+导师帮带”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金融、涉外、破产、知识产权等专业审判领军人才,10名法官入选省、市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库,审判业务专家增加到76人,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三是强化正向激励。我们推进“为人在事·序事辨材”,建立法官业绩档案,完善非编人员季度考核及绩效分配方式,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自今年6月起,我们在全市法院启动“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审判质效专项行动”,对占各部门收案数60%的类型化案件实行“揭榜挂帅”、集中办理,配套完善梯度化激励措施,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带动多办案。专项行动开展3个月来,全市法院月均结案6.2万件,创近年来同期结案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