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新闻动态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动态

校友文苑丨1991级校友王学堂:我一个农村孩子,怎么就成了西北(政法)的学生?

  • 来源: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 发布者:校友办01
  • 浏览量:

【编者按】:“我一个农村孩子,怎么就成了西北政法的学生?”——1991级校友王学堂在《青春都在西北政法》中写下的这句深情叩问,如投石入湖,瞬间在万千西法大人的心间漾起层层涟漪。

 

这篇文字不仅牵起无数校友关于高考的青涩记忆与择校的绵长情缘,更掀起了一场跨届别的温情“回忆接龙”。校友们纷纷提笔,循着这份意趣,以各自独特的视角,畅叙当年与西法大结下的奇妙缘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文字,像春笋破土般次第生长,蓬勃涌现。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些镌刻着青春印记的故事,邀您一同回望那段闪闪发光的流金岁月。

 

同时,也诚挚邀请广大校友提笔书写,分享您独一份的记忆,让我们一起编织属于全体西法大人的永恒记忆画卷。

 

 

1

 

诸位应知,这是我仿用长者的语句来改写的。

 

说来,我有时也经常模仿长者的语气问自己,然后回味自己的当年选择。

 

2

 

如果放在现在,可以用张爱玲的名言来回答: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3

 

但如果回到1991年,这些都是难题。

 

因为当年不像现在,先出分数再报考志愿,而是相反,在考试前就填报志愿。

 

现在想想,这一改变是多么伟大的变革,当然也可以说当年的在考试前就填报志愿是多么的荒谬和不人性。

 

4

 

我在当年就知道自己应该能考上本科,即便是落榜的1990年,我仍然认为如果不是意外因素,一定能考上本科院校。

 

现在想来,那只能是我的迷之自信,因为没有任何理由。

 

当年,由于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对大多数学生来讲,也只能知道自己在全校中的排名,然后根据上年度所在学校的升学情况,大约能推断出自己的命中率。

 

现在想想,这里面有多少随机因素,又有多少偶然成分。

 

5

 

当年高考前夕,学校里就张贴着花花绿绿的学校招生海报,里面大约介绍学校的情况、专业设置以及在各省的招生计划等信息内容。

 

不像今天,人均一本报考指南,学校的情况、招生计划,上几年度的最低分数线一目了然。

 

但说实话,在1990年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这些招生广告更多是“相面式”的,因为大家都不懂学校、专业、就业情况,更多只是从学校的名字(如大学比学院强)、地理位置(北京比上海强,大城市比地级市强)、专业里面有经济、管理、工商、税务二字的肯定赚钱多、更热门。

 

6

 

我学的是文科,那时文科的可选择专业不多,大约就是师范、财经、新闻和法律。

 

首先排除的就是师范,因为“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当时老师还有臭老九的不雅称呼,其实不只是学生及家长不愿意报考师范,就是老师也不主张自己的优秀学生报考师范。

 

财经也不在选择之列,因为我虽然从小家穷苦,但对钱真的没有概念,一如今天的我,50多岁的人了,对钱也就是个数字,从来没有搞过股票、理财,有点钱也就存在银行,甚至利率我也不太会计算。

 

新闻,当年被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们理解为“写稿子”,那时的新闻往往是豆腐块,从内心觉得这样的东西何必用4年时间来学习,再说文科本来就爱好写作,写稿子能作为谋生的技能吗?

 

那就唯一剩下法律了。我经常说,中国人人心目中都有个包青天的图腾,谁不想当个铁面无私的判官呢?

 

再说学了法律,不只能养家糊口,而且能伸张正义,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

 

7

 

决定学习法律,那就剩下选择学校的问题。

 

知道北大、人大的法律系很厉害(清华还没开设法律系),尽管自己也自负,但也知道达不到上北大、人大的水平。

 

选择法律,那当然是政法学院最为正宗。

 

中国政法。在北京首都,不是不想去,但我从小怕冷,北京在我们山东北边,肯定比我们老家寒冷。

 

西南政法。在重庆,小时看过一部反谍电影《雾都茫茫》,里面重庆多山路且经常烟雾缭绕的情景深印脑海,而我从小喜欢阳光,讨厌下雨。

 

华东政法。在上海,看过电视剧《上海滩》,知道上海的繁华,一个年轻人在那种灯红酒绿的世界能否保持定力和克制力,我没有把握。

 

中南政法。在武汉,九省通衢,又看过话说长江,知道武汉三镇的壮观。

 

但当时中南的志愿放在西北政法后面,那肯定要选择前面一点的,毕竟中国人讲顺序,好的放在前面。

 

现在想来,我都要后悔死,因为中南财经政法是少有的211院校。

 

 

8

 

那就是唯一的选择西北政法。 13朝故都,西安又和我老家在差不多同一纬度上,气温相差不大,西部地区,生活水平相对不高。 这些最终决定了我的志愿选择,也就开始了我和西北政法至今34年的情缘。 

 

9

 

一晃,今年是我从西北政法毕业30年了。 这30年里,从来没有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因为母校待我不薄,没有母校,就没有我的今天,那是我法治梦想起航的地点,那里开启了我的法律人生。 欢迎喜欢法律、成绩适中、追求优异的你报考西北政法,成为王学堂的校友。 须知王学堂的三大爱好:爱西北、爱政法、爱学弟学妹。 

 

2025年6月7日星期六

 

本文作者王学堂,山东青州人,1995年7月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系。 作为一名法律人和学者型官员,截至目前,他出版了《无法不谈——一个法律人的行与思》《工伤,伤不起》《离婚为什么》《历练:基层政府法制人成长日志》《征收拆迁》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