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雁塔的秋阳漫过中楼飞檐,为“西北政法大学”的鎏金字缀镀上炽热光芒;当长安的微风掠过校史馆的展柜,轻拂过陕北公学学员泛黄的笔记——这一刻,八十八载岁月沉淀的西北政法大学,正以历史与青春交织的姿态,向每一位归来的校友敞开怀抱。
是什么力量,让这所从延安窑洞中走出的学府,历经风雨而初心如磐?是1937年延安窑洞里点亮的“革命先锋队”的火种,是毛泽东笔下“要造就一大批人”的殷切期望铸就的红色基因;是始终赓续的“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传统,是奔涌无尽的“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热血。


有一种传承,让我们感动——
窑洞里的火种,燃烧八十八载,依然炽热。 1937年的陕北,土窑洞的油灯下,李维汉先生握着粉笔说“要为救亡育英才”。那束光,渐渐化为“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也化作二十万名校友心中不灭的印记。你看,基层法庭里伏案写判决的法官,袖口还沾着陕北的黄土;国际仲裁庭上用外语辩护的律师,发言稿里仍透着延安的腔调;就连校门口卖夹馍的阿姨都知道,“这学校的娃,骨子里都带着股较真劲儿”。从窑洞油灯到数字法治实验室的屏幕光,从革命熔炉到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这火种,从来不是陈列的文物,是一代代西法大人掌心的温度。


有一种跨越,让我们沸腾——
是从“求学者”到“育博者”,三代人跑了近半个世纪。 2024年深秋,当“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的消息传来,许多老教授的眼眶悄悄红了。有人仍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学校申报硕士点时,大家挤在会议室里,埋首逐字逐句打磨材料;有人还能想起,2006年学校更名大学那天,全校师生在操场共赏烟火,绚烂光芒映出每个人笑眼中闪烁的泪花。如今,190名博士生端坐于明亮的阶梯教室,听导师拆解“数字正义”的深层逻辑;软科排名上跃动的“全国第180名”鲜红数字,不过是这场跨越数十载的征程里,一枚耀眼的注脚。一万八千名在校生的琅琅书声中,藏着的是“从追赶到奔跑”的倔强,更是“为法治中国育栋梁”的滚烫信念。



有一种融合,让我们热血——
是法学的风骨,长出了多学科的枝叶,但从未忘却根本。 有人说“我们的底色是法”,而今天,30个本科专业里,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牌子,不仅蕴含法学的厚重,还拥有新闻学的敏锐、外语的通达;“法学+德语/俄语/日语”的课堂上,学生们捧着《联合国宪章》读原文,把“一带一路”的法律条文译成乡音;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灯光下,教授们带着团队建“中亚法律数据库”,把论文写在跨境铁路的钢轨上……这不是“丢了主业”,而是我们深知:新时代的法治人才,既要能在法庭上辩得铿锵,也要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有一种坚守,让我们泪目——
是校友的名字,在法治中国的版图上,汇聚成星河。 80年代的校友,在法治建设的荒原上“拓荒”,用手写的法条汇编,为基层法院垒起第一块砖石;90年代的校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护航”,把“诚实信用”的契约精神,镌刻进第一批商事仲裁书;00年代后的校友,在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攻坚”,足迹遍布全球法律舞台,但无论身在何方,“我是西法大人”这句话背后的初心与骄傲从未改变!

有一种奔赴,让我们期待——
是88岁的母校,依然如少年般,奔跑向未来。 如今,数字法治实验室的服务器在昼夜运转,“一带一路”法律数据库已覆盖30多个国家;与全球110余所高校的合作网络不断延展;就连图书馆前的樱花树,也年复一年盛放,静候校友归来留影。这不是“怀旧”,是西法大的底气:越扎根历史,越能拥抱未来;越清楚“从何处来”,越明白“向何处去”。

亲爱的校友,当你再踏上校园的石板路,不妨伸手摸一摸天平楼的墙——那里有你的青春,有我的记忆,有八十八载不曾冷却的滚烫。其实,哪有什么“神奇力量”?不过是一群人守着一颗心,把“法治”两个字,从窑洞写到了新时代,从长安传到了全世界。

今天,88岁的西法大,依然在等你——等你与它一起,把下一段故事,写得更加滚烫、更加深刻!
祝愿母校,芳华永驻;
祝愿校友,前程滚烫;
祝愿法治中国,万丈光芒!
——西北政法大学校友总会
2025年10月23日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