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1997年知道马朱炎先生大名的。那一年我从湖南浏阳考入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本科期间法学专业多数主干课程使用的是法律系组织编写的“跨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编委会聘请了法律系离退休的老教授周柏森、马朱炎(1992年离休)、刘振江、方克勤、王天木、段立文、胡留元、裴苍龄等担任顾问,自此知道马朱炎先生的大名。
大三的时候,我确定了报考本校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积极参加法学理论学科组织的学术活动。2000年5月份旁听了1997级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马朱炎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马朱炎先生。印象中马先生衣着朴素、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维敏捷,一点都不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
2001年,我如愿以偿考取了本校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于是,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马先生。马先生每年坚持参加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由西北政法老中青三代法理学人组成,老一辈学者是马朱炎教授和邵诚教授,中年一代学者是严存生教授(虽然那时严老师已年过花甲,但相比马先生还是晚一辈)和许俊伦教授,青年一代学者是葛洪义教授和杨宗科教授等(法理导师刘作翔教授2000年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当年学位论文答辩会的氛围很好,答辩会就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会,答辩委员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导师身份而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学术探讨。
2004年6月我那一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马朱炎教授和邵诚教授轮流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因为我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现代分析法学家哈特与日常语言哲学的关系,马先生问我分析法学对我国法学理论发展有何意义。我回答他的问题时,马先生提醒我答要点即可,不要展开论述。当时担心老先生对这类选题不感冒,事后了解到老先生对我的论文评价很高,可见他对晚辈学子的研究很包容。

2004年6月,马朱炎先生参加法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合影
2004年我硕士毕业后留在法学一系法理教研室当老师,常常听教研室的前辈聊起马朱炎先生的往事。西北政法学院原院长王天木教授在回忆录中写道,1980年7月他刚调入西北政法学院法理教研室时,马朱炎老师登门拜访,手里拿着一盒蚊香,让他把屋里的蚊子熏一熏,马老师平易近人,作风像老农,爱披着衣服倒背着手走路。我多次听到的一个梗是徐显明教授在西安第一次遇见马朱炎先生的情形。1984年5月某天的清晨五点左右,徐显明教授来到西北政法学院雁塔校区,在校门口遇到一位系着白色围裙和老伴一起忙着为教职工送鲜牛奶的长者,徐显明教授问这位长者,“马朱炎老师家怎么走?”马先生回答,“我就是马朱炎。”徐显明教授压根想不到眼前这位长者笑容谦和、眼神温暖的长者就是法理学界大名鼎鼎的马朱炎,这次相遇给徐显明教授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马先生是西北政法当之无愧的元老,他是学校少数几位在老延安大学(学校前身)期间就在学校工作的老先生。后来了解到,马朱炎先生1949年2月1日在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将延安大学改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后,马先生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副班主任和校总支委员,1953年7月至1954年7月在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任教研室教师,1954年9月至1956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学习,1956年至1958年任教于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宪法、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任教研室秘书,1958年至1972年任西北政法学院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哲学教研室、法学概论教研室讲师,1965年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行政厅任命为法学概论教研室副主任。1979年,西北政法学院恢复招生后,马朱炎先生担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正是因为马朱炎先生的传奇经历和人格魅力,马先生在教研室很有权威。当年,教研室有一把老藤椅,教研室开会议事时,马先生就坐这把椅子。马先生离休后,教研室没有人“敢”坐这把藤椅,只好把这把椅子处理了。
![]()

1965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行政厅任命马朱炎为法学概论教研室副主任
2016年11月我当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后,想对教研室的历史做一次系统的梳理。马朱炎先生是最了解教研室来龙去脉的人。于是,当年12月5日,我和研究生秦锋砺去马朱炎先生家对他做专访,此后又对马先生做了多次访谈。访谈录以“西北法理人物——马朱炎:革命洗礼出的法理学家”为题于2016年12月9日发表在“西北法律理论”微信公号。访谈中,马先生介绍了西北政法学院获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的故事。1983年,国家启动第二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学校报了刑法和法学理论两个硕士点,马先生牵头申请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当年6月和周柏森教授一起去司法部参加第二次学位授予权评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学校申报的两个硕士点都通过了。
![]()

1983年马朱炎老师参加司法部第二次学位授权评审会议(二排左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学位授权审核文件下发后,西北政法学院只有刑法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权,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没有获批,原因是法学理论专业导师队伍人数不够。当年法理教研室只有马朱炎和邵诚两位副教授,林景仁副教授虽然关系还在西北政法学院,但已经调到中国法学会工作了。1986年,国家开展第三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马先生牵头组建了由他、邵诚、严存生、段秋关等组成的导师队伍,这一次与哲学专业一起成功获批硕士点,于是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成为学校的三个硕士点之一。虽然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是1986年获批的,但1984年就开始招生了,当年招收的刘作翔、葛洪义、贺小荣和董国声四名研究生都已成为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的佼佼者。正是由于马先生等学者为法学理论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此后法学理论学科先后获批为司法部和陕西省重点学科,也为我国法学(律)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人才。
![]()

2024年1月2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葛洪义教授看望马朱炎先生
2017年5月6号,马朱炎先生突然到我办公室,他拿给我一份打印的简历,对我说,“这是我口述家人打印的简历,将来你用得上。” 我拿到这份简历感受到老先生深深的信任。虽然马先生的简历文字不多,却是他一生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人处世和健康养生的总结。明天学校举办“马朱炎先生百岁寿辰庆典暨法学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份简历整理出来,分享给学界同行。
马朱炎简历
一、马朱炎,男,汉族,陕西蒲城人。1926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研究生毕业,职称教授。1992年9月离休。
二、1949年2月1日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延安大学韩城分校,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学习工作。先后担任班助理员,班主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英语系副主任,法理研究生导师组长,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三、1950年1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西北局机关党代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党代会代表,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四、作为教师,先后讲授过国家与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基础理论,法学专题,经典著作选读等,并多次被学生会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五、先后担任《法的基本理论》《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三本书的主编,参加陕西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编写,并合作编写了两本小册子。先后公开发表文章30多篇。
六、先后担任过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社科联法学组长,中国法理学会干事,中国法制史学会副秘书长以及本校的教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老教授协会主席等。
七、1949年初参加并担任支援前线工作队副队长,并荣获“献给共和国创立者纪念章”,1952年参加绥德专区民主建政工作队,担任米脂县工作组组长,1953年参加西北铁路干线工作局“三反”“五反”工作队,担任材料处工作队副队长,1958年参加整社工作队担任罗家寨大队工作组组长,1966年参加省上米脂县社教工作队,担任队委并兼任系十二个工作组的片长,粉碎“四人帮”后参加陕西省乾县“三整顿”工作队任队委和阡陌大队工作队队长,并为本队获得六面红旗,受到省工作队的表扬。
八、多次上街参加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除给省上领导和厅局级干部以及公安民警专场宣讲外,并由省司法厅制作录音带,分送全省一百多个县,深受大家欢迎和好评。
小结
养生之道是:健康,愉快;
为人之道是:尊重,宽容;
对学校工作:帮忙不添乱;
工作特点是:
1.教学的态度认真,备课扎实,讲授重点突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逻辑思维清晰,善于理论概括,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被学生会多次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2.思维敏锐,注意前沿思考,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建设法学理论学科和教研室,被评为重点学科和先进集体。
3.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身作则,勇于进取,作风泼辣,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4.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对学子,高标准,严要求,善始善终,深受学生爱戴。
5.勇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法制宣传,热情服务社会。
九、晚年生活
老来乐
二老年迈 身有疾,
两儿夭折 痛悲悽,
女儿媳妇 伴朝夕,
孙辈成才 有出息,
女婿个个 献孝心,
四世同堂 情意深,
一日三餐 面如春,
亲朋见了 乐在心,
盛世家园 尽朝晖,
感谢党的 好政策。
10月19日,马朱炎先生的弟子、学界同行、学校师生将齐聚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不仅是为一位百岁老人贺寿,更是向一种精神致敬——那是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法治建设的忠诚,是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的奉献,是历尽沧桑仍心怀光明的风骨。
谨以此文,祝愿马朱炎先生福寿绵长,精神之火永传!
2025年10月18日
作者写于G59北京开往西安的高铁上
本文作者邱昭继,湖南浏阳人,1997年考入西北政法学院法学一系法学专业。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法学博士,原法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