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新闻动态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动态

校友文苑丨1988级校友周彤:我祖上在三国吴都,我为什么会从遥远的西域考去西北政法?

  • 来源: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 发布者:校友办01
  • 浏览量:

【编者按】:“我一个农村孩子,怎么就成了西北政法的学生?”——1991级校友王学堂在《青春都在西北政法》中写下的这句深情叩问,如投石入湖,瞬间在万千西法大人的心间漾起层层涟漪。

 

 这篇文字不仅牵起无数校友关于高考的青涩记忆与择校的绵长情缘,更掀起了一场跨届别的温情“回忆接龙”。校友们纷纷提笔,循着这份意趣,以各自独特的视角,畅叙当年与西法大结下的奇妙缘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文字,像春笋破土般次第生长,蓬勃涌现。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些镌刻着青春印记的故事,邀您一同回望那段闪闪发光的流金岁月。

 

同时,也诚挚邀请广大校友提笔书写,分享您独一份的记忆,让我们一起编织属于全体西法大人的永恒记忆画卷。

 

 

前段时间看到了《青春都在西北政法》公众号上《征稿启事——“我为什么报考西北政法”》��点击阅读),心有所动,其实每年一到7月,我都会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以及参加高考,最后考入西北政法的桩桩往事。

 

我属于“疆二代”,父母亲上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从昔日“三国吴都”、“百湖之城”、“中国武昌鱼美食之乡”到现今坐拥“亚洲最大货运机场”之称的湖北鄂州,来到了新疆乌鲁木齐支援边疆建设;我则是在乌鲁木齐出生,在乌鲁木齐长大,直到考上大学才走出了新疆。

 

我的小学是在父亲单位的子弟学校度过的,子校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只有一个班,生源大部分来自本单位和周围的厂矿企业,我的小学班主任司老师的小儿子正好和我同岁,我俩和另外一个宋姓同学的成绩,当时在班上名列前茅,正常情况下,我们小学毕业后都应该就近升入我家附近的乌鲁木齐市二十四中上初高中,但乌鲁木齐市二十四中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之后,连续多年高考录取人数“剃光头”,校风校纪差,教学质量堪忧,如果我们上这个学校,最后考上大学的希望十分渺茫。

 

我父亲深谙此理,为不耽误我前程,在我小学毕业之前,他利用在乌鲁木齐鄂州老乡的社会资源,为我争取到了参加乌鲁木齐几个名气较大的中学组织的择校考试。我记得有一场考试是乌鲁木齐市重点中学六中的入学考试,在考语文的时候,因为太过紧张,一道成语填空题中“万紫千红”的“紫”字,我抓耳挠腮,直到最后交卷也没想起来怎么写,后来成绩出来了,我离六中的分数线差了三分没考上。后来我又去参加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的入学考试,结果不仅顺利考上了,还被编入了“重点班”。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军队子弟学校,和新疆军区大院就隔着一堵墙,它的前身是王震将军1947年5月在山西创建的“贺龙子弟学校”,1949年底学校随军进疆,从此扎根在乌鲁木齐。学校的规模较大,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完全中学,初中有11个班,高中也有8个班。

 

刚入学的时候,我一个来自单位子校的孩子,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学习还是有点吃力,好在父亲的鄂州老乡胡叔叔为我联系好了在八一中学住校,省去了每天坐单位班车回家,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的奔波之苦,每周六下午才回家一次,课余时间除了在学校球场打篮球之外,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到学习上,我的成绩也从班级10名开外,稳步提高到前5名左右,有一次期末考试还超常发挥,成了我们班唯一一个到学校主席台领奖的学生。

 

初中毕业后,我又顺利升入了八一中学高中部,同样分到了“重点班”。我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尤其酷爱打篮球,每次放暑假,都是用几天匆匆完成作业,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到父亲单位的球场打球,还经常和单位驻地警卫连的战士们切磋球技,打完球之后,碰上饭点了,有时还会受到战士们的邀请,和他们一起品尝部队的大锅饭。

 

我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正值中国女排在日本东京夺得1981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我从此也成了一个狂热的体育迷,《新体育》杂志每期必买,心中的理想也是成为一名走南闯北的体育记者,所以到了高三分文理科的时候,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文科。

 

到了文科班,我的成绩比较稳定,有一篇评价“琼瑶小说热”的文章还刊登在《乌鲁木齐晚报》上,得到八块钱的稿费,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笔收入。我同时还担任了文科班的生活委员,因为积极主动服务同学,得到了文科班班主任乔老师的高度肯定,高考前夕我被评为了乌鲁木齐市级优秀学生干部,这在当时高考时是有10分加分的。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荣誉成了高考前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八十年代的高考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录取率极低,肩负父母、老师殷殷的期待,我不断的自我加压,预考之后几个月的备考时间,我完全进入了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早上的晨跑取消了,中午吃完饭之后也不午休了,篮球场上也见不到我的人了,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机器”。

 

弓弦绷得太紧了,一定会有断的一天,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突然发现自己想睡觉的时候睡不着了,脑袋里嗡嗡作响,根本静不下来,失眠让我痛苦万分,整天昏昏沉沉,也没办法复习备考了。

 

感恩父母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给予我的包容、关爱,他们知道我得的是“心病”,父亲专门向单位请假,四处打听,最远跑到了新疆石河子一个私人诊所,带着我四处求医问药,为了让我散心,还给我买了一把吉他、一个傻瓜相机让我玩,受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刮起“中国旋风”的鼓舞,我还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下围棋。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的失眠状况有所改善,但这时候距离1987年7月7日的高考已经很近了,我已经二个多月没有摸书本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第一次参加了高考,考后自我感觉不好,成绩没出来之前填报志愿,我赌气只填了本科志愿,后面的专科和中专一律没填,没想到成绩出来之后,我的分数过了专科线,如果我真填了专科志愿,我就被录取走了,第二年就会和西北政法失之交臂。

 

这一次的高考经历让我彻底醒悟了,我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呀,我两个多月没看书都能过专科线,我又何苦难为自己呢?思想通了,一通百通,一夕之间失眠也和我说拜拜了, 我又满血复活了。

 

随后的复读顺风顺水,预考成绩不错,高考成绩也过了本科线,填报志愿的时候,父亲单位一个同事的女儿蔡姐,提供给我很多信息,她年长我几岁,也是复读之后考入了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她说西北政法学院在西安是相当不错的学校,她毕业后就分配到了乌鲁木齐市公检法系统工作,这对一个男孩子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加之我八一中学好多同学也都考到了西安上学,能和他们在同一个城市求学,也是一件快事,所以我毫不犹豫就把西北政法填上了本科志愿,最后顺利被母校经济法系录取了。

 

回顾自己的高考经历,既是人生的一段至暗时刻,也是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复读时写在笔记本上的两句“座右铭”,一句是“宠辱不惊”,另一句是唐代诗人杜牧《题乌江亭》中的两句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也是我受用至今的人生信条!

 

 

代表政法校队参加陕西省大学生篮球联赛

 

 

西北政法校篮球队英姿

 

 

在政法篮坛“孤独求败”的经八八四班队

 

 

保存至今的学生证

 

 

入学伊始,和舍友春游翠华山

 

本文作者周彤,西北政法经济法系88级4班校友,现供职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