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校友文苑
  3. 校友文华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校友文华

回忆我的大学生活

  • 来源:60级 王向东
  • 发布者:
  • 浏览量: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离开母校将近半个世纪了。但时空隔不断我对母校的情思,蹉跎岁月磨灭了不了对大学生生活的美好记忆!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在此只能简要地回忆一些生活片段。
我是1960年考入母校的农村学生。经历了西安政法学院和西北政法学院两个发展阶段。按照学制,我们这一级新生应当是1964年毕业,因困难时期,放了一年长假,故推迟到1965年毕业。后根据有关规定,仍按1964年毕业对待。
我入学时的专业为中共党史。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成了政法学院的主课,原属政治理论范围的党史系、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成建制地转为政法系。
记得在新生入学和开学典礼上,校党委王云书记说过,我校是党校性质的学校,要把培养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放在重要位置。据此对我印象较深的,一是在学习上继承和发扬抗大精神,培养好的学风。那时我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几个重要立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等还没有制定,政治理论课主要学习马列、毛泽东思想原著,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资教和学,只是编印一些讲义和制定一些参考书。尽管如此,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非常刻苦认真。公共课在大礼堂上大课,几个系的学生在一起,大家认真听,仔细记。课后互相对笔记,补充、纠错。晚自修时间,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宿舍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课后以班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同学们围绕主题,认真写好发言提纲,热烈发言,各抒己见,甚至激烈争论,用有理有据的翔实资料说明自己的观点,达到共同提高。大家非常珍惜学习时间,礼拜天很少上街,抓紧时间研读。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作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学政法的学子来说,联系的实际是参加政治运动,搞阶级斗争。参加的二次社教(亦称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四清)运动,离开学校,深入农村,历时长、记忆深。
我第一次参加社教是1964年春。为时二个月左右,是在西安市雁塔区永宁公社,带队老师是柴琦。第二次是1964年10月至1965年5月。参加了以王云书记为分团长的汉中西乡县社教。在那条件非常艰苦、交通十分闭塞的穷乡僻壤——西乡县高川区两河口公社三合大队,带队老师张效友、赵炎和我们一起,度过了难以忘记的七个月。说条件艰苦,主要表现在:吃。进队不久,有的老乡就没有粮食吃了。我们走的是穷人路线,除村干部、中农成分的人家不去,剩余供吃派饭的困难贫下中农户比较少。我们就跟供饭人家同甘共苦,吃的是拌了糠菜加碎米的混合饭。一天两顿,三角钱,一斤粮票。还要和老乡一起同劳动。晚上开会开到很晚,经常是饿着肚子睡觉。没有地方可买食品。按照纪律,也不允许买。从中央出台《23条》后,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加之供饭户的扩大,这种情况始有改观。住:贫下中农家房舍简陋、低矮潮湿。为了同住,我们就帮房东打扫卫生、改善环境,只要安一张竹床,能睡就行。行:这里山大谷深、山路崎岖。内查外调,翻山越岭,徒步跋涉。老乡祖祖辈辈靠肩挑背扛走羊肠小道。至于开展工作中的困难就更多了。好在有带队老师的帮助,很快也就“入门”了。就这样,我们凭着一腔政治热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真改造主观世界,坚持和贫下中农“四同”,谁也不言苦,不怕难。张老师和赵老师以身作则,对我们传帮带,指导我们做群众工作,搞调查研究,教我们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工作上、思想上严格要求,政治上、生活上爱护关心,同甘共苦。既是良师,又是益友,难以忘怀。
三是勤工俭学,劳动爱校。刚入学时,图书大楼还未竣工。我们就积极参加建设校园义务劳动。用双手磨地板,用铁锨挖土平整校园地基环境;帮助图书馆整理图书、资料;到长安县运回过冬蔬菜和铺床的蒿草;到淳化县动基地劳动生产;到乾县等农村参加麦收等等,增强了劳动观念,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增进了对母校的热爱。
当时,特别是60年代初,物质生活比较贫乏,同学们生活都很朴素,有钱不乱花。我一学期的零用钱只有50元左右。难得进城办事,一般都坚持步行。但学校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周末在南楼饭厅举办舞会,吸引了外院、师大等校的同学前来共舞。经常举办体育比赛,同学们自觉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校团委书记徐元贤亲自抓院文艺团活动。我是戏剧队成员,曾和同伴一起为全院师生献演过现代戏。
如今,时代不同了,但母校培养我们艰苦朴素、理论联系实际、克难求进、刻苦认真、严谨好学、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未过时,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
过去与校友见面的机会极少。1981年上半年,我受组织委派到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时,拜访了部分在京工作的同级校友,并邀他(她)们与来京学习的各地校友在干校合影留念。随后,在北京朝阳区法院工作的校友党春元出差途中来过我家。1994年秋,我代表常州市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去拜访了我的同班同学李志琴,并通过李志琴邀约常建国、梁爱文、党春元等一聚。谢谢常州校友范继东先生,在他的积极筹划和精心组织下,2008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西法大”在常校友联谊会,我才知道现在常州竟有六七十名校友。在校友联谊会成立大会上,我被邀请担任顾问,并有幸见到了前来指导的杨宗科副校长。从此。我通过校友联谊会、校友工作办公室以及时常收到的校友报,和校友、和母校建立了联系,感到非常开心!在联谊会上,面对常州这批年轻有为的校友高举酒杯一声声:“王老”的尊称,我感慨万千!想当年我只身来常州,现在有这么多校友来相聚,这背后有多少深刻的内容值得思考啊!我为法治国家祝福,为母校祝福!为母校自豪!
最后,感谢校友办对我的关心,准时寄来报纸!并请通过校友报向母校及在校师生致敬;向分布在祖国各地的校友,特别是和我同级、同班的老校友带去问候,祝你们幸福安康!并向常州校友联谊会诸校友问好!
(作者简介:王向东,原名王西文,60级校友。曾先后工作于常州市人民法院和公安局。退休后,担任常州市法学会秘书长、法学杂志编辑、特邀律师。)
陕南社教同在一个大队工作的师生返校合影留念
前排自右至左为:老师赵炎、张效友,学生文仲仁(已故)。后排左起为:王向东、李建华、张跃富、郭达顺、宽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