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西法大人
  3. 校友风采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 1989级校友万迎军:在改革开放中脱胎换骨

  • 来源:http://alumni.nwupl.cn
  • 发布者:
  • 浏览量:

《民主与法制》周刊“改革开放40周年”专刊遴选,报道江平、张泗汉、武和平、袁其国、尚秀云和我校法律系1989级校友万迎军。让我们共同分享他成长的经历,以期对更多校友和年轻律师有所启迪和借鉴。

涉外律师是主要以涉外诉讼、仲裁和涉外非诉讼法律服务为主的律师,需要熟练掌握有关涉外法律法规,并通晓外商投资、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知识,同时又具有优秀的外语表达能力。万迎军就是一名以涉外业务为主的律师。

回顾这25年的执业生涯,万迎军律师说,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出现在1999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上天的眷顾,他抓住了这次机会,从而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人生转变。

2000年,万迎军律师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

上海滩来了一位甘肃年轻律师
1999年夏,对29岁的万迎军来说,眼前的上海还是那么新奇。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甘肃来到上海。

1993年自西北政法学院毕业后,万迎军返回家乡兰州,被分配至本省最大的国办律师事务所工作,当年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翌年获得执业证,踏上其自称的“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执业道路,代理了种类繁多的大量案件,包括众多代理费仅为数百元的案件。勤于积累经验,日渐声名鹊起,短短几年,客户盈门、电台采访、收入颇丰、志得意满。按照万迎军的形象描述,颇有所谓行路时“前襟短后襟长”的状态。

彼时,中国的法律服务行业和制度已经开始改革,万迎军体会的第一项改革是律师收入。此前工资是司法厅发放,事业编制,无论代理多少案件,月工资均为二百余元。自1994年起,国办所实施改革,不再发放工资,实行自收自支,律师按照收取的代理费的固定比例(初始为20%)获得收入。受益于该项改革,万迎军的勤勉专业得到回报,收入跃升几十倍,如果继续在兰州执业,工作生活也将日渐美满。

但即将三十而立的他为什么会来上海?首先是同事谢蓉带给他的冲击。谢蓉是英文专业出身,1993年成为甘肃省首位参加中英法律交流项目“中国青年律师培训计划”(以下简称“LCTS”)的律师。在迎接学成归国的大姐和同事谢蓉律师时,万迎军被其精熟的英文、扑面而来的英伦气息、优雅的气质深深感染。对于当时“足不出甘”、英文单词“词不足百”的万迎军而言,那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如银河般遥远。

虽然万迎军依然勤奋,1996年获得律师从事证券业务资格、1998年获得律师从事大中型建设项目招投标业务资格,律师业务蒸蒸日上,但是仍然局限于民商事诉讼案件的代理,未来变得可以预测缺少悬念,这种感觉日渐折磨他,即将三十而立,遂决定改变。仿佛上天自有安排,一到上海就打听到了一次律师招聘会,抱着来看一看的想法,一来就遇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陈瑛明律师。

陈瑛明毕业于吉林大学和复旦大学法律系,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Slaughter& May律师行及德国BWS律师事务所进修过,曾是福建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的法官,在福州、香港、上海都执业过,万迎军与他甫一交谈,还发现他是谢蓉在英国公派留学项目同学。

万迎军向陈瑛明介绍自己五六年来的从业经历,听完万迎军的这些介绍,陈瑛明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英姿勃勃的29岁小伙子,连连点头说:“如果你愿意来上海,可以考虑加入我们瑛明律师事务所。”

万迎军一听喜出望外,急忙说:“那我现在就跟您签协议吧?”

“好啊!”陈瑛明非常爽快。

协议工资是一年8万元,比万迎军在甘肃挣得少,但到上海滩来站住脚,起点就能拿这么高,万迎军感到出乎意料地满意……

签完字后,万迎军突然发愣起来,过了片刻对陈瑛明说,“我想先不工作,我要花一点时间先学好英语。我知道中国政法大学有个司法部办的涉外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我要到北京去,学英语。”

“你怎么想专门花时间学英语呢?”陈瑛明笑道。

“我来上海发展,但英文几乎丢光了,怎么在证券业务上发展,跟外资企业怎么交流?”万迎军说。

沉吟了片刻,陈瑛明又点了点头:“你这个想法很好,先补补英语,我支持你!协议我给你先保存着,学好英语你再来。”
把荒废了的英语重新捡起来,是万迎军几年来一直萦绕在脑间的想法。毕业以后没有再学英语,工作中也没有实际运用,有一次他自己考自己,发现还记得的单词已经不足100个了。来上海执业本来只是个懵懂的想法,跟陈瑛明一签协议,懵懂突然变成现实,英语太差的短板立刻让他焦虑起来。

他在兰州曾遇到了一个英语很棒的人,本来是个大企业的老总,后来企业搞砸了,为解决生计问题,帮别人补习英语为生。他教学的方法很独特,一边弹钢琴一边读英语,万迎军每天去跟他学习两个小时。他问万迎军:英语里什么词最重要?万迎军想了想说:介词。只要介词运用得当,很复杂的句子可以变得很简单。这个老师听了之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兴奋地说:“介词是英语皇冠上的明珠。”

万迎军从上海回到兰州,将所有的客户和业务全部交代给同事,便前往北京学习,每次上课他都坐第一排,始终积极举手发言,很喜欢与老师同学用英语交流。学习了三个月之后,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

“小万,你知道英国大法官培训计划吗?”新来的律所主任从兰州给万迎军打来电话。

“我知道。”

 “你不是在政法大学学习吗?这个项目两年才给甘肃一个候选人名额,如果你考虑去的话,我就给你报上。”

“我考虑一下。”万迎军挂掉了电话。

“英国大法官培训计划”(LCTS)原名“中国青年律师培训计划”,是中国司法部、英国律师协会、英国大律师公会和伦敦大学联合举办的在英国培训中国律师的项目,每年在中国选拔15名律师,英国承担所有费用。该计划执行十年后又续展十年,成功培训了数百名优秀的中国涉外律师,对于提升中国律师涉外业务水平、加强中英法律服务交流居功至伟,是中国法律服务交流对外开放的成功典范。

能够被选拔上的律师,每年只有15人,而在万迎军所在的政法大学培训中心里,两个班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七八十人,万迎军觉得班里的同学大多数都比自己英文好,自己应该没戏。但他有点不甘心,就去请教政法大学时任外语系副主任沙丽金老师。

他向沙老师说明情况后,沙老师说:“这个项目多少人想拿候选资格都拿不上,你还需要考虑吗?”

“我觉得我根本不可能。”万迎军说。

“我感觉你还行。”沙丽金说,“你应该试一下,应该可以。”

在沙老师的鼓励下,万迎军争取到了甘肃省唯一一个候选人的名额。

这个项目的选拔考试在2000年2月,万迎军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准备,当时他应该立刻开始补习英语口语。但万迎军没有反应过来,仍然在这个班里跟着进度继续学习,一直学到快放寒假了,他才突然意识到:现在离春节只有半个月,转过年去马上就要考试了,我的口语这么差,这可怎么办?

此时,离考试已经不到两个月时间了。
口语考试聊起敦煌,万迎军心头一喜
突然清醒过来的万迎军立刻去书店买了雅思考试的一套资料和10盒磁带,带着这些和简单的行李飞回兰州。一到家,就把自己关进卧室,开始恶补英语口语。利用春节假期,进行他称之为“无望的考试准备”。数日后,他感觉复习的斗室中隐隐增加了一些气息,游离于他的身边,时而真实,似乎抓得到,时而虚幻,即使奋力也难以获得。他顿时醒悟,飘游在周围的是一个“机会”和遥远但存在的一线“希望”。他推辞掉所有春节和家人及朋友的欢聚,彻底闭门复习。即使在发烧输液、头昏脑胀无法阅读时,仍然反复播放那10盒听力磁带,增强英文听力。

春节过后,万迎军飞回北京,参加这个项目选拔考试的雅思考试。前三门都是笔试,万迎军感觉自己还可以,反正所有的空自己都填了。但考完后跟其他考生一聊,心里又很忐忑:好多律师都是来自北京、上海的一些大所,而自己是内地甘肃的律师,外语怎么跟人家比啊?

等到最后一门口语考试,万迎军心里完全没底:口语靠恶补是很难补好的,需要平时慢慢积累。临到考试前,他先是给自己冲了一杯咖啡灌下去,英国人都是喝咖啡的,有一杯咖啡在肚子里,发音会不会好一点?走到面试的教室前,他的心跳得厉害,转过身脸冲着墙,来了个深呼吸,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进入了考场。

里面坐着一个满头银发的英国老太太,和蔼可亲,一见到她,万迎军的心态开始放松下来。老教授问了他的一些情况,当听说他来自甘肃,表示自己也去过,并问起了雕塑。听懂了雕塑这个词,万迎军就猜到老教授在问敦煌。这么一问,万迎军彻底放松了,作为甘肃人,他对敦煌还是比较了解的,而且去敦煌办过很多案件,于是很放松地聊了起来。敦煌为什么保护得这么好?“不清楚,我去敦煌办过很多案件,但我也不太清楚。”“保护得好,就因为那里很干燥吧?”当出现感觉词语难以表达或未能寻找到合适词语时,万迎军就站起来手舞足蹈辅助表达。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口语考试结束了……

事后证明,这次口语考试万迎军考得很好,比别人多了0.25分(满分是9分),而这0.25分可能改变了他的命运。
“小万,你现在脱胎换骨了”
考试结束了,又过了一个月。万迎军开始打电话到司法部外事司问结果,得到的回答总是,结果还没出来,再等一等。又到了寻常的一天,又是例行公事式地打了这么一个电话,以为又会得到同样的答案,但接电话的人突然问:“你叫什么名字?”

“万迎军。”

“下午过来吧,拿派遣函。”

“啊?”万迎军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会是做梦吧?

“你是第一个知道结果的。”对方说。

每期只有15名青年律师,每个人要花掉英国纳税人50万元人民币,全国选拔,而万迎军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我下午过去。”

挂掉电话,万迎军回到教室继续坐在第一排听课,没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任何人。但他知道,他的生活,他的未来,已经悄然改变。

数月后,当万迎军坐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台阶时,满目的英式建筑,甚至飞翔的鸽子也令他眩目,除了时差原因,更多的是一些梦幻的感觉,脑海中不时浮现的仍然是黄土高原和故乡穿城而过的黄河……

伦敦大学为15个来自中国的青年律师专门开设一个班,安排一间教室。根据项目安排,万迎军和他的十四位同学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了半年英国法和欧盟法,之后在Solicitor Firm(事务律师事务所)实习将近三个月,再去Barrister Chambers实习工作两个月,然后去香港,在香港事务律师所实习地方工作两个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万迎军没有去过牛津,也没有去过剑桥,所有的时间都在学英语,所有时间都在背单词……

结束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英国和欧盟法律六个月的期间,万迎军前往英国事务律师所受训学习,即使未能参与具体项目,仍然利用一切时间阅读英国律师各类法律文件,这为他一年后回国在北京执业承办涉外法律业务时,熟练审阅和书写英文文件,打下扎实基础。按照该培训项目的安排,万迎军其后在英国出庭律师事务所实习,跟随指导律师多次参加英国庭审,包括某次跟随一名英国女王法律顾问在英国高等法院参加庭审。女王法律顾问的举手投足、优雅举止和博学善辩,高等法院三名法官的睿智得体、引经据典和当庭宣判,均令万迎军印象深刻。在英国两家律师事务所和其后在香港的一家英国律师事务所实习时,曾受到的一些素不相识的英国律师和助理的无私帮助,同样影响到万迎军。

13个月后,万迎军和其他14位青年律师学成归国。在香港实习的时候,万迎军已经感觉到看英文法律文件要比看中文法律文件更加清楚明白。因为香港版的中文法律文件,对于内地人来说还是有点诘曲聱牙,很不习惯。他在香港、深圳短暂逗留后,第三站来到上海。下飞机后,他就从机场赶到上海证券大厦去找一个朋友,也真是巧了,仿佛就像电影里编剧安排出来的情节,在证券大厦的电梯里,电梯门一开,走进来一个人,你猜是谁?陈瑛明!

面对陈瑛明,万迎军一时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陈瑛明看着他,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小万,你现在脱胎换骨了。”

万迎军深情地向陈瑛明点了点头,眼眶有些湿润。自与陈瑛明律师分别之后,到这次重逢,他确实度过了生命中最闪亮的一段日子,奋斗、拼搏、成就自我。

学成归国,走向执业辉煌

学成归国后,万迎军先后在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北京天睿律师事务所执业,为众多国内外公司提供跨境交易、酒店委托管理、金融和诉讼仲裁领域的专业服务。

迄今长达近18年在北京的执业,万迎军利用其在英国培训期间领悟的服务方式和实践体会,辅之以日益纯熟和精道的法律英文,承办了大量协助政府招商引资的项目,包括英特尔数亿美元的全球芯片封装项目移址成都项目,代表成都市谈判,成功实施并带动周边数十亿元的新增投资。在众多的外资并购以及酒店委托管理等项目中,万迎军代表中国企业和外国公司谈判,全面维护了中国公司的权益并尽力促成交易项目的成功实施。万迎军曾经和现在提供法律服务的公司包括中国国航、中粮集团、北京金隅、北京城建、金融街、家乐福、印度塔塔信息咨询公司、波音公司、诺基亚和其它众多外资企业。万迎军亦办理了数百件诉讼和仲裁案件,包括部分代表中国企业或中资背景公司的全英文涉外仲裁案件。万迎军多年前曾代理的一宗标的为20亿元左右的案件,当时被称之为“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产权争议案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万迎军通过国际体育仲裁院的遴选,成为十余名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仲裁服务的北京律师,获得北京市律师协会的表彰;曾担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专家,为环保基金在中国的设立提供服务;获得英国皇家特许仲裁员会员资格;现担任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理事和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硕士研究生外聘导师。

万迎军亦致力于中国法律服务的对外交流,2008年应邀在英国Eversheds律师所在伦敦组织的国际公司法务秘书会议的亚洲论坛,发表英文演讲《中国的法律框架和制度》;2012年经北京市律师协会遴选,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研究期间,与数位年轻的北京律师联合提供英文讲座《中国的外商投资》;2015年应邀参加由英国律师协会、英中贸易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英国法律在贸易和投资中的实践应用”专题会议,发表英文演讲《英国法律的教育和培训》;同年在英国律师协会在伦敦举办的国际法律业务研讨会上,发表英文演讲《外国律所如何在中国从事法律服务》;2016年应邀参加首届“中英法治圆桌会议”,发表中英文文章《英国司法和仲裁实践对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借鉴作用》,系统分析了英国司法和仲裁实践的部分作法,同时对中国予以借鉴的诸多方面予以阐述。

2017年初,万迎军加盟中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的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担任高级合伙人。他又一次突破自我寻求改变,期待他的律师生涯走向新的辉煌!


|采访手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律师从无到有,发展到了40万!

中国律师事业的迅猛发展,与改革开放的繁荣富强同步。改革激发了中国律师创新活力,使得律师事务所从国办所过渡到合作所、合伙所乃至公司制,律师法律服务的覆盖范围、复杂精细程度和创新性,也与依法治国的大趋势、法治社会的规则化同步。而开放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律师走出国门,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更好地服务于国际贸易和涉外业务,万迎军律师无疑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曾几何时,涉外法律服务多由外国律师承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律师在涉外法律服务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国际并购、诉讼、仲裁等业务中,中国律师开始担当“总协调人”的角色,为企业等制定总体法务策略。万迎军律师担当的正是这样的角色。在一次谈判中,一位外国律师曾对万迎军感叹:“万律师,我们这边每天都在换人,但每天换的人都是在跟你谈。”

但也必须看到,目前中国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根本不足以应付日益紧缺的需求,至少需要5倍于现在的人才规模才能缓解紧缺的现状。以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为例,深圳现有执业律师8955人,其中涉外律师不足300人,缺口严重。万迎军律师当年努力学习外语、通过考试选拔争取到出国深造的机会,他的故事可以启发激励许许多多的青年律师,志当存高远:努力成为学贯中西、造诣深厚的涉外业务领军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律师的风采!

改革没有回头路,开放没有休止符。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拓展,将有更多的中国律师跨越语言文化和司法制度的障碍,更加紧密地为中外企业和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中国律师会不断地融入世界,为国争光!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编辑:朱美鑫